“人蚊大战”陷入危险僵局?专家称,广东100%的蚊子出现了抗药性
广东的蚊子,真的“打不死”了吗?面对炎炎夏日的蚊虫围攻,喷了驱蚊液、点了蚊香、装了纱窗,结果还是被叮得满腿包——难道这些传统手段已经失效?当100%的蚊子出现抗药性,防蚊策略是否已陷入“无效化”?
广东的蚊子,真的“打不死”了吗?面对炎炎夏日的蚊虫围攻,喷了驱蚊液、点了蚊香、装了纱窗,结果还是被叮得满腿包——难道这些传统手段已经失效?当100%的蚊子出现抗药性,防蚊策略是否已陷入“无效化”?
“蚊子叮一口,眼睛瞎一只。”听着吓人,可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很多人觉得只要不去热带地区就“安全着呢”,可现实往往打脸。气候变化、人员流通、蚊虫扩散,哪个不是推波助澜?一个不注意,就被这“热带小炸弹”炸了个措手不及。
最近,有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叫基孔肯雅热,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别看名字挺绕,防范起来没那么难。
近期,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据《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山东省被归类为基孔肯雅热防控的Ⅱ类地区。 何为Ⅱ类地区?如何预防?
就像奶茶有珍珠、奶盖、果茶不同款,蚊子咬的包也分“品牌”和“型号”,先来拆拆看你中招的是哪一款——
贯彻多病同防策略,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指南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后续可视传
贯彻多病同防策略,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
Ⅱ类地区(11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基孔肯雅热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有明确的传播路径和高危因素。每一个感染者的背后,几乎都能找到共同的诱发点。了解这些关键环节,是预防的第一步。病毒传播并非偶然,人群感染也绝不是命运使然。
近期基孔肯雅热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可能不少人会有疑问“这个病会人传人?所以要隔离治疗?”真相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基孔肯雅热不是通过人和人直接接触传播,而是依赖白纹伊蚊叮咬,实现人际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患者→伊蚊→健康人。患者发病期间血液中病毒含量较高
前言:基孔肯雅热是通过蚊子传播的,要做防控,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灭蚊工作。传播基孔肯雅热的蚊子属于伊蚊,中国俗称花斑蚊子。这种蚊子有一个特点,飞行能力很弱,飞行距离很短,所以如果你被这种蚊子叮了,可以肯定,它就是从你家或者你家周围滋生出来的。
此外,国外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的地区仍有报道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尤其是婴儿、老年人(65岁以上)、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抑制者(器官移植、AIDS、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典型特征。全球范围内,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及美洲部分国家。
为贯彻落实全区蚊媒监测工作部署会议精神,有效应对基孔肯雅热输入风险,科学部署蚊媒监测与防控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健康。近日,省庄卫生院通过“五有”工作法,全面强化各项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全力筑牢防控屏障。
近期,佛山、广州等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为保障公众健康,漯河市疾控中心特此发布提醒:从佛山、广州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域返回漯河的人员,需在返回后12天内密切监测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请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皮肤往往会发出明显信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皮疹。
近期,外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引起市民关注。据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在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关键。
8月14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通报称,香港新增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据了解,两名病患曾前往孟加拉国。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